党的二十大将“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”作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之一,将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。
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,住疆全国政协委员们就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。
包安明委员:干旱区绿化要“科学”“精准”
“近年来,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已被充分证实,有专家提出,未来可以在西北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,实际上这种想法非常不可取。”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,住疆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新疆区委会主委包安明建议,干旱区绿化必须科学、精准。
“干旱区林草植被稀少,生态灾害频发,造林任务艰巨,更需要坚持科学绿化。”包安明说,近年国土绿化工作虽已取得新进展新成效,但林草资源总量不足、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,科学绿化理念尚未牢固树立,绿化成果巩固、支撑保障能力仍需加强。
经常出外科学考察,他发现因气候变化、水资源缺乏等原因,目前人工防护林体系退化情况突出,单一树种与干旱导致病虫害频发,威胁到绿洲生态安全;国土绿化工程缺乏系统的项目规划,就林说林、就草说草,建设任务单一,缺乏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措施,人工林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。沙漠边缘的新垦农田缺乏防护林建设,面临风沙、盐尘等灾害威胁。沙漠中大面积栽植中草药,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,造成水土资源浪费。
经过深入调研与思考,他建议,开展国土绿化空间精准区划,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、土地适宜性等因素,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并建立“智慧国土绿化”大数据平台,实时更新,进行信息化精准管理。开展优良乡土树种草种筛选繁育,合理选择绿化树种草种。科学配置国土绿化造林种草技术模式,建设以灌草为主、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林草植被,构建稳定高效多功能的林草生态系统,筑牢生态屏障。建立国土绿化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,提升国土绿化状况监测信息化精准化水平。
巴音克西委员:支持艾比湖流域纳入中国山水工程项目
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,艾比湖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突出。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,住疆全国政协委员、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州长巴音克西呼吁,尽快推动艾比湖流域纳入中国山水工程项目。
艾比湖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,是新疆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。艾比湖流域是国家“双重”规划确定的“三区四带”中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,涵盖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,是新疆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,生态价值极其重要。
巴音克西说,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正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(简称山水工程)项目,重点支持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、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区域生态治理。项目涉及范围广、影响大,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剂和催化剂,对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。
“艾比湖流域不仅是山水工程项目理想的实施地,还将成为体现生态治理成效的样板区。”巴音克西认为,艾比湖流域的生态保护治理,应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系统思路出发,采取“护山、理水、育林、疏田、清湖、丰草、治沙”系统治理措施,推进艾比湖流域一体化治理,守住艾比湖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。
他说,在艾比湖流域实施山水工程项目具有重要意义,建议相关部委尽快纳入支持范围,并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。
桑杰·嘉措委员:加大治理力度 保护“新疆水塔”
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,住疆全国政协委员、和静县巴伦台黄庙住持桑杰·嘉措建议,加大巴音布鲁克草原沙化、盐碱化治理力度,保护“新疆水塔”。
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、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,是中国第二大草原,还是新疆重要水系的源头,开都河、伊犁河、渭干河、库车河、库米什河由此发源,有“新疆水塔”之称。
“我从小在巴音布鲁克长大。这些年,受风蚀、水蚀、干旱和人为利用不当等因素影响,草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。”桑杰·嘉措介绍说,目前巴音布鲁克草原土壤出现明显沙质化,有机质含量下降,营养物质流失,植被类型发生变化、草原生产力减退。同时,沙化、盐碱化土地正逐年扩展,严重影响开都河流域及周边大小流域的水流量,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。
他建议,加大沙化治理专项资金投入,对已出现大面积流动沙丘的沙化草原等区域优先进行治理;全方位整合巴音布鲁克沙化、盐碱化草原治理项目,保护水资源源头;对沙化区域、盐碱化区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,开展荒漠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和水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,开展耐干旱、耐盐碱及适合产业化的植物品种筛选、培育和推广工作,学习防沙治沙成功经验,有效防治沙化、盐碱化,逐步恢复草原生态功能。